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行业资讯 » 行业资讯 » 正文

转型,请在未到山穷水尽之前

发布日期:2016-01-29  浏览次数:597
核心提示:导语:在读曾文正及相关书籍时,常读其奏稿。每读到徐福成写的这句于成败绝续之处,持孤注以争命;当危疑震撼之际,每百折而不回

导语:在读曾文正及相关书籍,常读其奏稿。每读到徐福成写的这句“于成败绝续之处持孤注以争命当危疑震撼之际每百折而不回”,都停下来回味半天,想到的就是两个词:成败断续,孤注争命。
曾文正十年征衣,几度自杀,一次在靖港之役,曾氏出师不久,湘军训练不足的结果。原本颇有大志的他,目睹湘军惨败,欲投水自杀,被人阻止;一次是在湖口一役,曾氏坐镇指挥湘军水师,被罗大纲偷袭,座船都被太平军夺去,情势十分恶劣,不得已跳进了冰冷的江水,幸被部下救起;还有一次就是在祁门困守之时,料知不能免于死,立下遗嘱,准备随时自杀。可以说每次都是成败断续,每一次都是孤注争命。
笔者注意到一个问题,很多孤注争命的人和组织,最后,都胜利了。反而,很多风风光光的、花团锦簇的人和组织,最后都失败了。今天想谈的,不是孤注争命,是这些掩映在风光和花团锦簇光芒下轰然倒下的失败,尤其是失败企业的例子,用这个话题来阐述企业转型和改革。
很多时候,公司的风光和花团锦簇背后,已经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危机,有高速发展后继无力,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,有流程固化创新乏力,也有面临颠覆式创新的竞争对手,一夜之间市场化为乌有。最后,很多组织都一如预期地轰然倒下了,一个个曾经诠释着伟大、闪耀着光辉的品牌和公司永远的湮灭在浩荡的商业历史长河中。
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个现象的原因,是战略问题?是大企业弊端?是管理惯性?是领导人失误?这些组织往往在当时聚集最优质的资源和人才,有着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机制。奇怪的是,这些危机发生的时候,这些组织和其操盘人,比外面的人更清楚危机,但很少有动作去改变,虽然很多组织喊着创新、改革和转型,但很少有人真正地去实施。这到底是为什么?
柯达和诺基亚等的失败故事,已经不需要用文字去阐述了。学界和企业界有很多解读,每一个解读都试图去还原这些企业的一些遗憾,但我依然疑惑到底是怎么失败的,到底是什么理由让本该实施的转型变得无动于衷?
后来通过实际的案例终于慢慢明白,笔者接触到一家房地产企业在一个三线城市的转型决策,这个三线城市已经是人口下滑,新城有鬼城倾向的状态,公司高层其实已经有定论要放弃了,这个时刻,最好的决策,就是卖掉,或者全体业务转型。在去留过程中,执行团队算出还有一些利润可以赚取,最后说服高层继续开发,但不幸的是市场骤冷,变陷进去了,忽然很理解李嘉诚所说的不要赚取最后一个铜板的含义了。
上月和柯达的一位老员工聊天,她讲到柯达教训,说了几条,除了战略判断,市场判断这些失误外,她最后说了一句,我印象深刻,当时柯达印胶卷和印钱没区别。
OK,明了,就是贪婪,是人性的懒惰、贪婪、故步自封和自以为是阻碍了转型和改变。
写到这里,笔者也忽然明了这两年房地产和银行行业的困局在哪里了。无他,这个行业在危机来临的时候,依然赚钱。就因为赚钱,所以,转型走得迟疑,创新变得不那么重视。没有到山穷水尽,大家也就还固执地抱着既有的模式过下去,人在既有的模式里混着,当然是最舒服的。
明知道有危险,明知道必须转型,但还是不会放弃原有的模式,没有别的原因,原来的商业模式还赚钱,在这种情况下转型是考量组织和操盘人胆魄的。
等到孤注争命的时候去转型,是置之死地而后生。所谓哀兵必胜,也许有道理。但企业经营不是玩惊险,好的经营者是应该远离风险的。
君子不立危墙之下,居安思危,在风险和危机来临之前转型和变革,不要去赚最后一个铜板,也不要等到山穷水尽才去想转型,那时候,也许市场已经不再给机会了。
放弃一种舒服的盈利模式,去对自己革命,是一个组织的胆魄,也是回答新经济时代怎么才可以基业长青的最好答案。
转型,请在未到山穷水尽之前_副本
来源:王京刚微信公众号  本网编辑)
 
 

 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行业资讯
点击排行

服务热线:0537-2398338

关注官方微信平台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使用协议 | 版权隐私 | 华夏装备制造网广告管理暂行规定 | 行业协会 | 网站留言
地址:济宁海川路9号产学研基地D2  电话:0537-2398338  邮编:272000
电子邮箱:hxzbzzw@163.com  
Processed in 0.357 second(s), 157 queries, Memory 2.23 M